繁体版 简体版
12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明末最强钉子户 > 第470章 又要出战了
    周洛祥在听说"“专利”的概念之后,惊讶了好一阵子。

    但他在和罗田森等工匠交谈后,确定了这事的真假。

    最后做出了决定,愿意传授自己的铸炮技术,并且亲自动手教授工匠们制作红夷炮的方法,这样可以换取子孙后代数十年的利益。

    其实,温越有着足够的威望,去强制要求工匠们公开他们的技术。

    但温越并不打算这样做。

    他认为给予每个人直接的利益,更能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。

    自愿而非被迫地分享技术,会给工匠们造成消极影响,连着生产力也无法增加。

    因此,在火炮厂内,包括罗田森在内的近百名工匠成为了周洛祥的学生。

    这一百多名工匠都专注于学习红夷炮的铸造技术。

    尽管周洛祥对佛狼机火炮也有不错的研究,但温越让周洛祥目前就传授众人红夷炮的打造方法。

    相比于弗朗机炮,红衣大炮具有更远的射程优势,这对于对抗建虏来说非常重要。

    不然建虏那边有了红衣大炮,己方还是射程短的弗朗机炮。

    这战斗就完全可以不用打了。

    去年年末的时候,周洛祥带领工匠们完成了三十门红衣大炮的铸造。

    几个月后,火炮打造完毕。

    但由于采用了泥模法,最终只有五门达到了合格的标准。

    而这个合格率在明末已经是非常高的水平了。

    接着,他又尝试了温越所说,新颖的铁模法,再次铸造了十门火炮,现在刚好铸造完毕。

    恰好温越过来,便一起去勘验结果。

    在宽敞的火炮厂场地中,十门新铸成的三磅红夷大炮被运了过来。

    在众人的目光下。

    几名工匠先将其中一门红衣大炮拖到中心位置,往里面装满火药,并引出了长长的点火绳。

    随后又有一名工匠,用火折子小心地点燃了点火绳。

    然后,他们急忙撒开丫子就跑。

    只是过了五秒钟。

    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,以及剧烈的浓烟弥漫开来。

    只见那座重型火炮,在火药的崩裂下,腾空而起,然后猛烈摔在地面上。

    看这门红衣大炮似乎完好无损的样子。

    周洛祥的脸上出现激动之色,对温越恭敬道:“请将军勘验。”

    众人都跟着温越走过去。

    那门火炮已经被工匠们抬到一个高台上。

    周洛祥又戴好眼镜,在火炮上下打量,认真地检查炮身是否有损伤或炸裂的地方。

    不久,他脸上露出了欣喜,对温越行礼道:“将军,使用铁模法铸造火炮已然完善,此炮已没炸膛之忧。”

    周围的人群一片欢呼,随即齐声请求温越为其命名。

    温越脸上也是藏不住的笑容,说道:“那就叫它‘青牙炮’吧。”

    这是首次使用铁模法制造的火炮,具有里程碑的意义。

    所以温越不舍吝啬直接以青牙堡的名字命名。

    等着所有火炮经过检验。

    最后,会在炮身上刻录铭文,标明重量、火药量、铅弹重量、可用的封闭群子弹数量。

    以及工匠和检验官员的名字,覆盖炮衣后即可正式入库。

    检验完毕后,最后十门红衣大炮中,有四门火炮达到标准。

    这样的合格率相当出色。

    在场的所有人都为此欢笑不已,如此高的成炮律,是从来没有见过的。

    一致认为这是铁模法的作用。

    “将军所言以黄铁打造火炮,现已成功,将军所说的另外一种以熟铁打造火炮之法,小人也会尽快研习实验。”

    这批火炮的成功,让周洛祥对温越所说的话,信心倍增。

    此时,他又提起另外一种打造火炮的方法。

    去年的时候。

    温越在提及铁模法之后,曾随意谈及用熟铁打造火炮。

    使用生铁制作火炮虽然成本较低,但是会导致火炮异常笨重,例如红夷十二磅炮的重量高达四千斤。

    现在明军装备的六磅红衣大炮,也有常用在三千斤的,这对军队机动性极为不利。

    根据温越在后世看到过的有关资料。

    其实红衣大炮也能用熟铁制成。

    虽然熟铁无法直接浇筑成型,但可以通过加热锻打的方式,使其逐渐旋转形成圆形炮管。

    这种方法制成的火炮不仅重量减轻了一半,而且壁薄膛宽,不会担心炸膛问题,还能容纳更大的炮弹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生铁铸造的火炮内部常有许多气孔和粗糙表面,难以打磨平整,导致装填速度慢。

    熟铁打造的火炮还有另外一个好处,便是内膛极其光滑,大大加快了炮弹的装填速度。

    当然,铁模法铸成的火炮,尽管内膛也同样光滑。

    但在轻便性和灵活性方面,仍然不及熟铁炮。

    温越点头道:“好,周主事,你尽管研习打造,不必担忧成本损耗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预备射击!”

    离开火炮厂后,温越又来到了炮兵训练场。

    看见温越亲自到场检阅,王钩显得格外振奋。

    他威风凛凛传下命令,让所有火炮瞄准远处设置的目标。

    在王钩面前排列的是二十门红夷大炮。

    包括六门六磅红衣大炮和十四门三磅红衣大炮。

    而随着新铸成的四门三磅红衣大炮加入队伍,王钩的千总炮兵队,就拥有红衣大炮二十四门。

    这些火炮整齐划一地排列开来,它们巨大的炮口不断调整方向。

    而在观测手面前,摆放着一架光鲜亮丽的炮镜。

    没有,就是炮镜。

    数月之前,青牙军中已经开始配备炮镜和千里镜。

    这两种工具都需要用到透明无色镜片。

    尽管此时的无色玻璃价格昂贵,但它并非稀奇物品。

    在北京城,朝廷就有专门的玻璃工厂。

    然而,这个时代生产的无色玻璃难免会有一些气泡。

    尽管温越也知道该如何消除气泡。

    而眼下手头上缺乏相应的工匠,也缺少生产玻璃的兴趣。

    玻璃这种东西,放在盛世或许能卖个高价格。

    可在乱世,根本换不了多少米粮。

    青牙军中,制造炮镜和千里镜的镜片,是用水晶作为玻璃的替代品。

    在明末的士绅阶层中,水晶是一种相对常见的东西。

    江苏东海出产的天然无色水晶,可以在大明许多城市购得。

    关键的不是原料本身。

    问题在于镜片的设计和加工过程中所需的精湛工艺和光学知识,这在当时的明朝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。

    好在,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人才虽然稀缺,但也并非完全不存在。

    他们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。

    而当情报司前往江南搜集相关农书的时候,也发现了几位擅长此项技艺的人才。

    在经过不惜重金邀请后,这些人已经来到了山海关,为温越效力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