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版 简体版
12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季汉大司马 > 第563章难以奉命
    “臣率兵久围寿春,地势低洼,易遭水患。时贼发举国之众而南下,臣进退不得,恐伤国体。”

    诸葛亮虽能感知废郡守辟除权的好处,但对于未曾施行过的政治制度,诸葛亮不敢轻易推行,怕坏了大汉政治。故而一向谨慎的诸葛亮,选择了潜移默化的政策。

    “十万真不成?”刘备反问道。

    当然趋势归趋势,其抗拒力量之大,绝非一两句言语所能搞定。

    第二件事,霍峻多次提出稻麦耕作,让司马芝为劝农使,百姓大力耕作田亩,革新生产力,极大丰富粮草储备,让南汉不再为粮所烦恼。

    听着来龙去脉,刘备捋着胡须,微叹了声,说道:“世祖皇帝以为地方之所以乱,多在兵权归属太守。然朕经历乱世,如实而言,如收郡辟除之权,则如断士子出仕当地之途,而贤士能者多归京师。”

    有朝一日,大汉若能一统天下。大汉则能迅速安抚民生,而不是更多依赖地方大族,反而中国士族为了融入大汉,需要作出牺牲。

    须知南朝之时,荆、扬之间争斗非常剧烈。孙权身为强主,他看出了荆、扬二州会引发的问题,故而迁到武昌,欲齐治吴楚。随着江东士人强盛,孙权不得已重新迁回建业,让太子治武昌,理荆楚事。

    诸卿陆续退下之后,刘备终于有空与霍峻谈事。

    刘备虽不擅长治政,但他作为君主,拥有极高的敏感度,尤其是经历过乱世逐鹿,对有些事深有感触。

    刘备满意地点了点头,说道:“明岁以肃清吏治为主,而后择良吏至郡县,以观政令之成效如何!”

    “诺!”

    “然也!”

    刘备听懂霍峻的言外之意,问道:“五万兵不成,若予君八万兵是否能成?”

    “臣以为难行!”

    在刘备眼中霍峻当真具备出将入相的能力,而非简单的武夫大将。尤其是霍峻提出的几件建议,为他解决了大量的麻烦。

    “今出十万兵马,受劳者不下数十万户。如若不克,或是兵败,臣损名望尚轻;百姓受累疾苦,兵士战没死伤,为其次之;折辱陛下圣明之望,伤汉室之威名,则是为重。”

    霍峻苦笑说道:“寿春,臣日夜思求欲破。但今轻出欲破,属实艰难。陛下既愿出十万,何不如举国出兵,以看能否攻破寿春。”

    听着以上言语,霍峻沉默下来。他之所以提出收郡县辟权,多是为大汉而考虑。却没想到一提出,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对。

    马良朝着刘备拱手,说道:“霍督以为不如借肃清郡吏事,收君县辟除权,将郡吏委任移至尚书台。诸卿以为不可……”

    “诸君所言不无道理,今安天下为主,而后以治天下为次。但朕以为安、治未必不可齐用,辟除之权不可骤收,今不如潜移默化,徐徐而图之。”

    有了刘备的拍板,众人不再纠结废郡守辟除之权,而是择项汇报了下其余重要之事。

    刘备抿着茶水,问道:“仲邈远居江淮,今时归国,可知朕为何招君入京?”

    别看刘邦夺韩信兵权,但实际上刘邦每次夺了韩信的兵马后,又调了一批其他的部队给韩信,以防止韩信拥有嫡系部队。如韩信攻略河东时,刘邦给了三万人。

    第三件事,霍峻提出强干弱枝的方针,检选诸将部曲精锐,以供中枢,极大增强武汉的权威。

    “不能成!”霍峻否决道。

    当然孙邵点出了今下的形势,南汉当下是安天下为主,治天下在后,当下不应该有大变动,以免多生乱事。

    革新选官制,以及废州、郡长官辟权则就不用多说。不是南汉正在推行的制度,便是即将推行的制度。

    故而霍峻寻求出举国之兵,围绕寿春展开长期的作战,寻求歼灭魏军主力,从而通过围困,或是他法,攻克寿春。

    “禀陛下!”

    刘备如实说道:“朕欲兴兵北伐,但孔明与诸卿以为今时政令初通,百姓渐安,不宜大动干戈,以免前功尽弃。”

    东汉时期,郡守为治郡县,左右掾属无不任命本郡士人出任。唯一例外之事,则就是三辅地区,京兆人可任扶风掾属。欲用他郡人,甚至还要向上级打报告。

    “乡官虽有弊政,但流官岂无弊政。”马良蹙眉说道。

    第一件事,在他入主荆楚时,霍峻建议迁治武汉,避免重楚轻吴,荆、扬二州失控。

    刘备虽认可诸葛亮的话,放弃大规模北伐的念头。但不代表刘备不想出兵北伐,他还想听听霍峻的意见。毕竟上次东巡江淮,霍峻曾向他提出与曹魏在江淮决战的建议。

    “邯郸之战,秦王欲伐而白起不愿伐,非白起畏敌,而是因形势所迫,今寿春未必逊于古之邯郸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召臣,莫非是为北伐之事?”霍峻问道。

    听着霍峻这般言语,刘备不再勉强,安抚说道:“我非秦王,君非白起。仅试问君意,如若不成,可待政通人和之后用兵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英明!”

    (本章完)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