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版 简体版
12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季汉大司马 > 第541章身后之事
    诸葛亮犹豫少许,拱手说道:“恕亮斗胆犯上,为陛下细言少将军之事。”

    “以君与朕之情,但说无妨!”

    “少将军常自以为陛下之子,待将臣多有不逊。今兵败上洛事小,刚猛桀骜事大。陛下欲令少将军辅政,以全兄弟之亲。然陛下在世,少将军尚不遵诏令。易世之后,太子何以制之?”

    诸葛亮点出了刘备想法的缺陷,刘备想把刘封当曹真用,但刘封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,注定无法成为曹真。

    刘封依仗自己是刘备的儿子,欺凌军中诸将。今刘备在世尚能管刘封,但刘备去世之后,刘封岂能乖乖听刘禅的号令。若在野心家的捣鼓下,刘封说不准会发动兵变。

    听着诸葛亮这般分析,刘备沉默下来。

    半响之后,刘备苦涩说道:“孔明,封儿是为朕子,虎毒亦无食子之念,何况朕乎?”

    “易世之后,太子继位,刘封刚猛桀骜,怕是无人能制!”诸葛亮担忧说道。

    “寄奴不能制封儿,君与仲邈不能制?”刘备反问道。

    刚说完,刘备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臣子惩治宗亲怕不是容易遭致外界非议。诸葛亮尚好,但霍峻的身份极为尴尬。

    且不管是谁解决刘封,作为君主的刘禅都会背上弑兄的名声,这将不利于刘禅治理南汉。今下诸葛亮为了避免刘封影响到刘禅,他必须建议刘备解决刘封这个潜在威胁。

    诸葛亮持扇拱手,说道:“陛下不为太子而思,亦要为汉室大业而计。少将军性情刚烈,留之恐生后患,望陛下明断。”

    “为汉业大事计吗?”

    刘备念叨了下,心中依旧是不忍,神情犹豫不决。

    见刘备这般,诸葛亮不好再多劝什么,臣子劝君主杀儿子,这样的事怕是天下少有。

    实际上,若非为汉室考虑,以及为刘禅而忧思,诸葛亮真不想干这样的事。或者说刘封低调行事,效仿曹真那样,学会避嫌,性情好些,诸葛亮也不会劝刘备这么干。

    当然如果刘备正值壮年,而非壮士暮年之龄,诸葛亮也不会建议刘备动手解决刘封。

    刘备长叹一声,说道:“半月之后,朕欲携皇后东巡江淮。太子留都监国,大小之事皆由孔明自决!”

    “诺!”

    诸葛亮瞬间明白刘备之意,为了不让自己伤感难过,刘备准备躲到江淮,京师之事让诸葛亮自己看着办,其中就包括刘封的处置。

    当然刘备也给自己留了半个月的缓冲时间,让他仔细深思刘封是否该亡。

    交代完,刘备就要从榻上起身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有一事不得不报!”诸葛亮喊住刘备,说道。

    “何事?”

    诸葛亮起身拱手,说道:“自糜都督治南中以来,糜氏家资骤富,门仆万余人,财货亿计。今糜南中回京述职,出入车驾仆人千余人,前呼而后拥,声势浩大。”

    “然不仅于此,除糜南中外,诸卿元从各有仆从、宾客数百上千计,隐匿人口,以从军征战为由,拒不从役,不缴赋税,恶事频发。京兆尹以厉法治之,亦是难治。”

    “且亮听闻,如陆巴梁常征讨巴夷,募有五千户,以为宾客部曲,为其效力阵前,赋税自取不纳。以上之事,亮以为有伤国体,陛下宜当深思。”

    从刘备割据丹阳起算,到南汉正式建国,仅十几年的时间。刘备为了迅速稳定地方,以及扩充兵力与北魏对峙,允许将领保留私兵。故而南汉大军的组成由中军+地方州郡兵+将领部曲兵马。

    保留私兵尚能接受,其重要在于诸将隐匿人口,以部曲服兵役为由,实际上拒绝缴纳赋税,以及服徭役。长期北伐下来,百姓为了躲避频繁的徭役,以及沉重的赋税,逐渐成为诸将大族下的部曲、门客。

    拿糜氏来说,其仆人有万余人,这些仆人大部分从南中来,这些仆人没有户籍,是为南汉国中的黑户,他们可以不用缴纳赋税,以及服兵役。

    或是将领通过私兵服兵役的操作,虚报兵马数目,让那些不服兵役的部曲则上缴田租赋税给自己。

    户调税收能保证南汉收上税,但面对崛起的南汉军功集团,想收税则就困难许多了。

    刘备皱眉而思,问道:“孔明之意是?”

    诸葛亮如实说道:“亮与元直、子初、长绪多有研讨,以为当行断法,核检国中诸州各户人口,广搜隐匿人口,令其出纳赋税。”

    “如糜氏门客万余人,仅缴名下田亩租税,及所报千余户算赋,余者多以兵马计之。故当严查豪强、大族所隐匿奴仆,令其出纳赋税,以实国库。”

    核查豪族名下的奴仆,诸葛亮早有此念。战乱之余,不论是北方大族,还是南方大族,亦或是刘备手下的将领,他们或多或少会隐匿百姓或是奴仆。

    早些年,碍于南汉初安,怕引起地方上的骚乱,诸葛亮不敢向这些人下手。今南汉北伐屡有成效,国家趋于稳定,为了更好的北伐,诸葛亮与后世的桓温、刘裕作出同样的选择,准备向南方大族下手。

    刘备踱步良久,说道:“孔明欲令豪强、大族上报隐匿人丁并非不可,仅是不少大族之人是为我大汉支柱。且功勋诸将早年随朕奔波,今初得富贵,便刻薄待之,则有伤君臣情义。”

    “大政欲行不易,不如暂择一地推行此法,以观成效,且察众人意见。若行之有效,诸将亦无大异,孔明再行推至吴楚各州郡,未尝不可!”

    顿了顿,刘备问道:“蜀中诸郡何如?”

    诸葛亮沉吟少许,说道:“可从陛下之语,让潘刺史暂在蜀中推行此法。”

    (本章完)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